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38|回复: 32

【乱弹】山文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6-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对山文甲的最初印象,来自鬼夜叉兄的帖子。
    时间是04年9月:
    http://www.knifriend.com/viewthr ... BD%D7%D6&page=1
    这种奇特的铠甲,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 (注1)
    “山文”一词应首见于此。
    音速论坛刑天推测隋末唐初出现可能性较大。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 ... amp;TopicID=1811442
    鬼夜叉曾有说“编连奇特,甲甲相扣,层层迭加,坚不可摧,据说手艺巧的话,整甲可不用一钉一绳”。
    (我对此结论存疑,不知出处。
    整甲不用绳、钉,甲片之间不能活动,且在受外力打击下,如果一片或者几片破碎、变形,剩下的甲片就会失去支持而脱落,若整甲用山文甲,后果可想而知。
    “据说手艺巧的话”,或许只有最精巧的,脱离了实战需要的极小部分不用绳、钉,普通的实用的山文甲依旧需要绳、钉固定)

    目前无传世实物或者出土实物,但雕塑,画像非常多,
    如双林寺韦陀,关羽擒将图,免胄图,87神仙图,不胜枚举。
    使用的部位,除了前胸,背部,腹部,后腰(注2),披膊,膝裙,身甲上经常出现外,
    裆部的鹘尾 (注3),兜鍪顿项延长的披肩 (注4),
    甚至连前臂的保护 (注5)都有。
    有小面积的镶嵌,也有大面积都采用山文(注6)。
    但是山文甲的制作方法,早已失传
    冷兵器的时代已经过去,山文甲甚至沦为纯粹的装饰纹样 (注7),颇令人感慨。

    最近doctoryang兄和小霏霏 兄发布了网址(http://www.flatbow.com/shanwenkia/),孙禄山的文章
    原来就是鬼夜叉兄所引资料。





    ————————————————————————————
      注1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刘永华
      注2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P136,山西大同观音堂辽代彩塑天王像
      注3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P88,上海博物馆藏唐代石刻天王像
      注4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P117,河南巩县回郭镇陵区永裕陵将军,石刻
      注5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P118,山西太原市晋祠北宋铸铁像
      注6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P129,四川大足机山茅140窟毗卢道场金刚像;P129,四川安定毗卢洞第六号龛天王像
      注7  《中国刀剑》,皇甫江,乾隆御制佩刀,金桃皮山文;道光御制白虹刀

    [ 本帖最后由 kuntin 于 2008-6-2 17: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参与分 +1 收起 理由
    小永 +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禄山最早看的 是洋文资料,洋人称山文甲为"mountain-path head",并且发现和"Chinese star scale"应该是相同的。之后翻阅《中国服饰五千年》,提出观点,“山文甲”是形如汉字“山”而得名,绘制效果图后,试制实物。

    [ 本帖最后由 kuntin 于 2008-6-2 16:50 编辑 ]

    孙禄山不认为这是山文甲的一种

    孙禄山不认为这是山文甲的一种

    这才是他认为的真正山文甲,形如汉字“山”

    这才是他认为的真正山文甲,形如汉字“山”

    纸片试验

    纸片试验

    实物试制

    实物试制

    制作过程1

    制作过程1

    制作过程2

    制作过程2

    制作过程3,插片完成

    制作过程3,插片完成

    制作过程4,包边,最终完成

    制作过程4,包边,最终完成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秦汉以来,“山”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就算是甲骨文和金文,很多人也都能认出来。
    战国铜镜也有“山字镜”,宋朝也有名为“黑漆顺水山字甲”(注8) 。

    山文甲绘画、石刻、雕塑不少见,但是却无实物出土 证明(注9)。

    对孙禄山的这种假设,国内爱好者又提出了改进意见:
    “逃不出自己”兄用易拉罐作材?希?吧健弊种屑湟皇?映ぃ?⒖?】冢?讲嗟男”卟迦胄】谥小?
    “阿当”兄以皮革作内衬,将“山”字两侧小边刺破皮革固定。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 ... amp;TopicID=1810806
    “神风”兄认为甲片是凸起的,“逃不出自己”的缝隙加固比较麻烦,倾向于孙禄山的方案,但用绳固定到甲垫。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 ... amp;TopicID=1806106

    山文甲作为武具,是不可能用易拉罐那样厚度的材料,
    而材料厚度加大,这两种方法的加工难度非常大,而且甲片完全不能活动。
    所以,“逃不出自己”和“阿当”两位的设想应该行不通。
    “神风”兄提到一点,甲片是凸起的。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细节。





    ————————————————————————————————————————————————
      注8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刘永华。未见实物,未见其他资料。
      注9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认为南北朝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的凸形铁片也是山字甲,杨泓《中国古代兵器丛论》中认为是凸形。个人认为与山文甲差异明显,不能混为一谈。

    [ 本帖最后由 kuntin 于 2008-6-2 17:06 编辑 ]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绘画,会发现许多山文甲上都会不厌其烦地画上“人”字脊线,观察雕塑石刻,更加明显,有的不带脊线呈圆弧状拱起。可参考山西平遥双林寺明代韦陀。
    正是这样的结构,使甲片有了更大的强度。
    可以做个小试验:拿一张A4纸,两指捏住一端,能否使纸保持水平?
    中间折上一道,结果又会如何?强度增大了吧?       
    垂直折痕再折一道,又如何?强度明显降低。

    我认为孙禄山的试验存在明显的错误:
    一,甲片上的折痕降低了甲片强度,且传世画像雕塑未曾见。

    二,甲片的固定,我国以绳索编缀为主,如秦俑,玄甲,札甲,金缕玉衣等。
         相对而言,编缀更加自由灵活,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也容易控制成本。


    由于孙采用的是薄铁片复原,共顶点的三个顶角不可能为120度,故侧面会产生扭曲,
    为了将甲片重新修整成平面,折痕在所难免。
    而拘泥于“形似汉字山”,一直认为甲片是平面的。
    以当时的技术,生产这样的甲片可能采用锻造或者铸造(考虑到标准化,我认为铸造更可行),也许不会产生折痕。
    但是,山文甲为什么不可能是立体的呢?
    三条棱与底面构成一个三棱锥,是否可行?

    为此,我用纸片进行了模拟:
    三个顶角分别为105°,105°,120°,
    短边为宽的1.5倍,长边为宽的近3倍。
    中间隆起,形如小山包。
    “山文”是否指甲片的形状如山?或者整甲起伏错落,如同山头林立,层峦叠嶂,因而得名?

    两甲片并排放置,长边之间间距约为宽的2倍,
    绳索在穿过第三层甲片短边之后,穿过第一层甲片长边,制成四排的纸质山文甲。

    只是试验我的假设是否可行,没有考虑复杂的编缀方法(从鳞甲的文献中可知,编缀方法相当的成熟灵活,既可以联成坚固的整体,也可使部分活动,以方便穿戴、行走、上马),甲片都是可以活动的;
    加上由于纸张柔软,容易变形,所以无法体现金属材质的特性。
    但是仍然发现,两面的可弯曲程度不一样:向内卷比较容易,幅度可以较大;向外翻比较困难,幅度较小
    (可以 想象,把披膊翻个面装上,就有可能像鬼子那样肩上顶块搓板了,哈哈~~)
    这是由于甲片的形状而产生的效果,与我最初的设想吻合。而通过调节绳索的松紧,还能对弯曲的幅度进行调整。
    相信应用于披膊,膝裙,也能够很贴身。

    不足之处:尺寸,角度的计算还不够精确,多余部分也还没去除,非常粗糙。

    当然,光有纸模是远远不够的,也曾异想天开,想买点软陶来翻模,难度很大,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希望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试验下,用金属也行,开个模用塑料大量压制也成。

    PS.真是不可不戒兄曾提到,清贝勒用山文甲,同样没有实物。
         而部分明,甚至宋的雕塑、石刻,山文甲变得扁平,钝圆,不知道是岁月磨去了棱角,还是由于实物渐缺,逐渐走样?

                                                               



    2008-6-2


    [ 本帖最后由 kuntin 于 2008-6-2 17:04 编辑 ]

    折痕

    折痕

    我的试验

    我的试验

    先摆个样子

    先摆个样子

    立体

    立体

    立体

    立体

    正面看不到绳索

    正面看不到绳索

    反面

    反面

    活动性大,但是不会散

    活动性大,但是不会散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完成。

    感谢葡萄。




    有砖冲我来


    谢绝转载,俺想自己发帖,嘿嘿

    [ 本帖最后由 kuntin 于 2008-6-2 17:15 编辑 ]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占一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hehome.cn/

    好资料~好研究,楼主有心人,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用弓箭射,会不会容易被刺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哥~!你沉默了这么久就是去折腾这东东了哦~!
    但好象看来不错~~!
    比我相象的好~!
    哈哈~!
    接着沉默~!接着折腾~!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3-6-26 20:0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6-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疯鱼1 于 2008-6-2 17:58 发表
    如果用弓箭射,会不会容易被刺穿?!?




    甲面的相对斜面,使矢头的射入角度相对偏大而削弱穿透力,编织的结构使得周围的甲片也会卡住箭杆~~~
    无数零件组成的甲面使得弓矢射入后的救治变得方便,拆开少数零件就可以使创面露出便于处理~如果是欧式的板甲~~一旦为矢头刺入~~要拔出来,创口会变得更大

    而板甲的厚度不会比这个厚多少~~编织甲由于编织结构,其实甲片反倒是两层~多层结构对于矢头的冲击也有更大的阻挡作用~~~~


    另~~~

    弓箭这东西本来就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能有设施很好的防护这玩意儿~~~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疯鱼1 于 2008-6-2 17:58 发表
    如果用弓箭射,会不会容易被刺穿?!?

    我的纸模型,不用箭,吐口水就玩完:)

    如果是铁甲,可以精确计算 ,使甲片配合紧密,间隙减小
    也可以缩小甲片尺寸,使箭簇面对更多的甲片。

    甲片是立体的,中间隆起,应该可以有一定形变来吸收冲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很强大!!!这个都研究出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睡觉前还有意外收获呢

    LZ成功的把我忽悠住了,佩服

    辛苦  多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3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箭矢的一个特点是遇强则强
    所以过去常用一张飘荡荡的牛皮幔来挡弓箭,效果非常的好

    若山文字甲比板甲来的软刃,挡箭效果可能好些(本句属于幻想)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26 19: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aolegao 于 2008-6-3 00:17 发表
    箭矢的一个特点是遇强则强
    所以过去常用一张飘荡荡的牛皮幔来挡弓箭,效果非常的好

    若山文字甲比板甲来的软刃,挡箭效果可能好些(本句属于幻想)


    古代常用生牛皮蒙在战车、盾牌上,来防御矢石
    韧性好,有一定的缓冲,
    石头容易滑开,箭矢无法贯穿

    而非箭矢的遇强则强:)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3-6-26 20:0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6-3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aolegao 于 2008-6-3 00:17 发表
    箭矢的一个特点是遇强则强
    所以过去常用一张飘荡荡的牛皮幔来挡弓箭,效果非常的好

    若山文字甲比板甲来的软刃,挡箭效果可能好些(本句属于幻想)



    遇上英国长弓的箭雨~~~~~~
    只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建议加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zc.net.cn/

    原帖由 菩提散人 于 2008-6-3 13:54 发表

    遇上英国长弓的箭雨~~~~~~
    只怕~~~~~


    长弓箭雨比得上弩阵吗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3-6-26 20:0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6-3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suna.net.cn/

    原帖由 gaolegao 于 2008-6-3 21:38 发表


    长弓箭雨比得上弩阵吗



    又来了
    我最讨厌无差别对比~~~~
    一点科学精神都没有
    荷兰火枪手的板铠还能挡得住燧发枪的子弹呢!


    英国长弓兵是专业技术工人~~~~箭雨属于远程打击武器,类似喀秋莎~~~~~~~~~
    而弩机是为了让不同军士都能操控~~类似AK47~~~~~

    在英国长工兵手里~~箭雨的频率要高过弩机,如果不是蹶张弩~~弩机的有效射程还比不上长弓~~~~~射程内长弓对弩阵肯定弩阵全军覆没~~~
    但是近距离又是弩占优势~~~英国兵全灭~~~~~~

    在喀秋莎的攻击范围内~~~多少AK兵都完蛋~~~

    AK兵冲上去了~~~喀秋莎就是玩具~~~~


    请教:
    我下面这图里~~
    哪是弩矢哪是箭?

    [ 本帖最后由 菩提散人 于 2008-6-3 23:51 编辑 ]
    IMGP6333.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

    下面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