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61|回复: 8

我见到了中正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4 10:14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8-7-1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差见到了中正剑,是真的。想照相,人家不让,又没敢买。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麼開始炒作中正劍啦?這是給官校生自殺用的,以免落入敵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384.htm
    不知大陸網友能否連得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otmir.cn/

    中國空軍中正劍(軍人魂)

      這是上個世紀前半葉,中國“正統”軍隊,亦即國民黨軍的一種制式短劍。它是中國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國民黨軍中佩劍。

      長期以來,這種短劍既聞名遐邇,又霧蓋雲遮。單從叫法上說,它起碼有這樣幾種名字:軍人魂、中正劍、成仁劍、自殺劍,近來更有人稱之為“黃埔軍魂――將軍劍”…… 它的正規名字,其實就叫“短劍”。

      短劍,亦即“軍人魂”,是和禮刀、軍刀並行的一種軍官裝具,屬軍官的一種常規服飾。

      那麼,既屬常規佩掛之物,故而短劍比之禮刀、軍刀(此兩物實即同一形制的全長94公分的指揮刀,區別在於花飾的繁簡不同)更易流行且其終得大行,十數年內,禮軍兩刀日形式微,唯“軍人魂”獨步天下,遂演成“國軍”的一種象徵物。



    鮮見的中國空軍中正劍全長39公分,鞘長27公分,此劍應為空軍官校畢業獲贈配劍。



    飛鷹有一腿斷裂遺失,劍上刻有“國土未復 軍人之恥”八字,另一面無字。



    刀鞘頭梅花,刀尖有些斷,刀鞘尾有非常漂亮的鷹翼。


    感謝徐華江伯伯贈送此空軍中正劍與本網路博物館收藏

    “軍人魂”的頒發量有多少?數字應當是驚人的。

      這裏要說明,“軍人魂“短劍,開始並非一般軍官的裝具,而是(以後也大量是)作為特定的頒授之物。如慣稱“黃埔軍校”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多獲贈一把紀念劍(30年代中期始)。還有各軍政部門,各地方勢力,各要人官長,以及一些社會團體,也以頒劍為一時之尚。僅黃埔軍校在大陸解放前,23期學生含各分校與各種訓練班畢業生,即達23萬餘人,獲劍者起碼都應以十數萬計。如此計算,“軍人魂”的總的頒發量,即使是保守的估計,也當在百萬柄上下。

      但得以流傳到今日的“軍人魂”則百不存一,甚至千不存一。在少數博物館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臺灣“國軍歷史文物陳列館”)及零星收藏者的手上,或有散見。而這類短劍中,最具研究與收藏價值、即帶各種銘文的劍數,以筆者的估計,存世量則僅數百,決不過千。

      “軍人魂”的興勃亡忽,原因固多,而留存稀少則主因一條:其與生俱來的“反動性”。國民黨軍隊的性質,及此劍身上普遍鐫刻的“蔣中正贈”、“成功成仁”字樣等等,註定了其在新中國的命運。建國以來,鎮反運動的浩大聲勢,大抓階級鬥爭的“為綱”國情,警惕蔣幫“反攻大陸”的高壓氣候,更加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對於這一反動的象徵變天的標準器物,無疑是劫數般毀滅性的打擊。恰又因了這般短劍,僅可標誌身份,並無實戰價值,刺刀尚能入戰利品,此物則一無所用,除了充反面教員,斷無其存在道理。可以想像,光是1958年大煉鋼鐵那陣,此刃正當其時,大都化作了爐中鐵水,轉作他物了。



    “軍人魂”的起源與興亡

      “軍人魂”發端於何時?換句話問:最早的“中正劍”是哪一“期”?

      坊間最流行的根深蒂固的一種說法:“軍人魂”由黃埔軍校肇興,但凡畢業生均獲短劍一柄,那麼從有第一期畢業學生,就有該劍。今大量的偽劍,因了盲目攀附這一“根據”,大鍛其“校長蔣中正賜”,還鼓搗出“學生胡宗南佩”等物,不一而足。

      到底何時有其“軍人魂”?筆者以經年的研究心得認定:“軍人魂”短劍,發端於距“黃埔建軍”9年後的1933年;其發祥地,是在江西的廬山。

      1933年5月,蔣介石為“剿共”慘敗,認定國民黨軍是一支“喪失革命精神”的“野蠻軍隊”,在專為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督師“剿共”之際,將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數十萬國民黨軍重新編配,組成“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此北路軍部隊,全數為蔣介石嫡系,亦即所謂“中央軍”。為“培養學員的新精神”(蔣介石語),“剿滅”紅軍和共產黨,又“特設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這就是聞名的廬山軍官訓練團。當年7月18日至9月18日,該訓練團連續舉辦三期,訓練北路軍軍官及陸大學員等共7598人。第一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1835把”。第二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2504把”。第三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3564把”。 這就是最早的那批“軍人魂”。

    如此認定,根據何在?

      首先,“軍人魂”這個名號,最早見諸於此際的廬山。蔣介石在《軍官訓練團訓練的目的和方針》訓詞中,開宗明義:這次訓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先尋著我們軍人的靈魂,再來挽回我們整個國家的靈魂!”此話的針對性在於:這些嫡系軍官上山之前,普遍“覺得長期的剿匪,感受生活的痛苦和找不著出路的疑問”,懼怕紅軍的心理非常嚴重,被蔣介石、陳誠(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團長)斥之為“簡直沒有靈魂”;而調集數千軍官受訓,就是要使他們“恢復軍人靈魂“。當時在訓練團團址海會寺,寺前約兩百米處,還專門建造了一座木牌坊,是為軍訓團的轅門,高懸蔣介石手書“軍人魂”三個大字,令人望而心驚。可見,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辦團宗旨,就是所謂“軍人魂”。而“軍人魂”短劍,即是這一主旨的衍生物。該劍甫一面世,其身上就鐫著兩行蠅頭小字:“軍人魂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紀念”。陳誠在向受訓弟子們頒發“軍人魂”短劍時,亦首次闡明其用途:“這把劍是給大家為主義奮鬥,與敵人肉博到最後的時候,做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志士所用”《畢業學員應有的認識》 。

      其二,廬山劍從形制上看,製作比較粗劣,工藝比較稚拙,並且脫胎於刺刀的痕跡明顯,尚處於“混沌狀態”。這是該劍處發端之際的實物外觀上的重要根據。廬山劍的鑄造特點,明顯表現為“倉促之作”,刀鞘就是基本沿用槍刺鞘,刀身扁平無血槽,刀柄多為厚電木綴銅釘,與擋手連鑄,這些都與後來的主流路數的“軍人魂”,相去甚遠。並且1934年後,再無此類“軍人魂”形制出現,此亦為早期劍辨識的重要特徵。

      其三,蔣介石侍衛居亦僑先生在《跟隨蔣介石十二年》一書中提到:“蔣介石是個現代軍人,他的穿戴是以武裝為主的。在創辦黃埔軍校時,穿的是灰色布軍裝;在舉世聞名的北伐戰爭任總司令時,他改穿黃色或灰色毛呢服裝;在南昌行營期間和廬山訓練團成立後,他穿草綠色毛呢軍服,並且佩戴‘軍人魂’短劍”。十分明確:重視“武裝”且授人以劍的蔣介石氏自己始佩其劍,是在1933年之後,此亦為“廬山說”的有力根據。

      本人集劍有年,藏“軍人魂”短劍凡百八十餘柄,過眼之劍則倍之,搜求上下,從未見過1933年前的此種短劍。就以黃埔軍校所頒之劍來說,于“軍人魂”出現後的1934年畢業的黃埔九期生以後始見有劍留存於今併入某囊中。而1933年前的黃埔畢業生當以萬數計,卻均未見其劍。即是說,這萬數人如若有劍而無孑遺,也是勢不可能。



    十載景觀:佩劍之風漫“國軍”

      繼廬山劍、黃埔劍的發端濫觴之後,“軍人魂”短劍開始成為國民黨軍正式列裝的物件。1935到1945年的十年間,是“軍人魂”的“黃金時代”,各類短劍呈氾濫之態大行于市,佩劍之風漫捲“國軍”。

      1935、1936年,隨著“國軍”軍官定制佩劍,各種“頒劍”亦風靡國中。各實力派人物多有動作,蔣系勢力下的東南及中南一帶尤為盛行。各系統、各部門、各機構,武將自不待言,文官亦有湊趣,以至童子軍之屬,各色人等嘗以頒劍為時髦之舉。軍隊的部隊長如師旅長,似都有頒劍之權,最小的見至保安團長。此際的劍事呈亂哄哄的繁榮,乃一時之洋洋乎大觀。至抗戰勝利,伴隨著美式服裝的出現,“軍人魂”短劍運數告盡,基本壽終正寢。

      1945年8月,“軍人魂”在行將消亡之際,大大地風光了一把,且為該劍的退出歷史舞臺,行了一個可稱體面的謝幕禮。這就是在抗戰勝利之際,在芷江,在南京,及在各戰略區之擇要地,於日使洽降、對日受降之刻,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個個身佩璨亮的“軍人魂”短劍,接受“皇軍”降將奉上的戰刀和投降書。

    “軍人魂”由“剿共戡亂”始,以對日受降終,這是歷史的不意安排。

    “軍人魂”的形制與品類,說到“軍人魂”的品類特色,又是個一言難盡的話題。

    《陸軍服制條例》對“軍人魂”短劍的規格,是有明確框定的。

      “全長三十九公分,劍柄長十一公分二公釐,護手厚三公釐,鞘長二十七公分五公釐,劍柄寬三公分,鞘口寬三公分,尾寬二公分二公釐;劍柄用玳瑁制,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銅鍍金上鐫梅花紋,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線,護手亦銅制鍍金不鐫花紋,鞘身為魄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銅平鐫花紋,鞘口包銅長三公分二公釐,鞘尾包銅長六公分,劍刃長二十六公分,劍柄與劍鞘相連接處置彈簧開關一。”

    上述即為標準的“軍人魂”款式,乃正規的軍官列裝式。

    從“軍人魂”的門類上,大致可分以下三種。

      一是軍官制式佩劍。即“三朵梅花”型。這是循《條例》所制的服飾要求之物,為標準制式,生產大量,也是今日留存最多的品種。從其所含的信息量和收藏價值看,又是最為“大路”的貨色,且大部乃粗劣之作(而最精良者往往亦出於此類)。博物館所藏的,亦之多是這一類型。

      二是黃埔劍(原則上還應包括各軍事院校、戰幹團佩劍),是為“天子門生”佩劍。這類短劍我打“校長蔣中正贈”名號,為“軍人魂”正流,頒授量頗巨,其鑄造比較正規,源流亦比較明晰。此劍在抗戰之前頒授量甚小(黃埔正式學生自第八期起至十三期,每期 約在千數上下),至抗戰軍興,大辦分校,人數激增,故現留存的黃埔劍,多為十四至十九期(尤以十六、十七、十八期為多),十四期前和十九期後則均十分罕見。黃埔本校所頒劍的特點,是劍身不打佩者姓名,只有編號,而分校劍則不少可見劍主之名,使得“魂”的意念頓生,身價亦陡顯貴重。

      三是所謂“中正劍”。這是最不可測的一類。大者各派系巨擘,小如某保安團長,從中央到 縣屬,者可見其身形。這一類短劍光怪陸離,既難以提起,更無法道數。還有一種當時的偽劍,為私商鑄造售賣,不在話下。

      “軍人魂”的鑄造工藝特點,也是殊為奇特。僅從材質上講,有銅有鐵有金銀,有玳瑁紫檀賽璐珞鮫魚皮甚至很粗劣的竹木。比如據史載,軍統巨頭戴笠的佩劍,飾件就是純金的。從銘文看,同樣五花八門,有題贈,有名號,有勉語,甚至還有詩詞……

      總之,“軍人魂”短劍整體呈現出的特點,是路數雜陳、品類繁多、高下參差,撲朔迷離。這正是國民黨軍自身特點的集中反映:當年的“國軍”是一支裝備窳劣、又從未真正統一過的軍隊。“軍人魂”的雜陳現象,又是與當時中國落後的生產力水準、災難深重的民族背景、四分五裂的內部政治基礎,是對應一致的。

    (摘自李學鋒文 軍事史林供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6-4 10:14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nchen 于 2008-7-2 15:03 发表
    疑问,以前看过《佩剑将军》,是讲卢沟桥抗日名将何基沣的,书上讲自杀用的是另外一种刻有不成功便成仁这几个晦气的字,中正剑是刻蒋中正赠。

    有这几个字,应该是真的。放在角落里。也有能力买。不敢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4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4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zc.net.cn/

    谁有图片啊,很早就听过它的大名了,可惜没见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中正剑制型比一般剑要短小,这是台岛的资料,并非全部建都是一样的尺寸。
    只有刻有“XX蒋中正赠”字样的剑属于中正剑,刻有其它人名所赠剑于此无关。
    抗日期间剑鞘有“雪耻”,“复仇”字样,两面都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