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共享] 国家宝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滇王之印---“滇王之印”金印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高1.8、边长2.3厘米,重89.5克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滇王墓(六号墓)出土
湛人,是世代定居于云南湛池周围的少数民族,秦汉时期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湛国。而他们所创造的不同于中原的文化,同样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朝军队大举南下,滇王举国投降。汉武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同时“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此后,有关滇人和滇国的记载即神秘消失,以至后人对司马迁的记载是否可信,是否真有滇王国存在都深感怀疑。直到1956年11月,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了一方蛇钮金印,印面上清晰地刻阴文篆书“滇王之印”四字。“滇王之印”金印的问世,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滇国是真实存在的,为我们探索滇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钥匙。同时,它也是云南隶属中央王朝最早的物证。
这方金印上饰蛇纽,印面阴文篆刻“滇王之印”四字,造型精巧规整,金光璀灿。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1:56 编辑 ]
DSCF5529.JPG
DSCF5530.JPG
DSCF5532.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大宁---鎏金“中国大宁”铜镜

新莽(公元9-23年)
直径18.6、厚1.3厘米
1952年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
    铜镜作为古人整束衣冠、修饰仪容的生活用具,早在四千多年前便已出现在齐家文化遗址中。汉代是铜镜大量出现的时代,其整体日益厚重,装饰也愈加精美。
   这件铜镜是典型的汉代六博博局纹镜式样。六博是当时从宫廷到民间都十分流行的棋类游戏,棋盘也因此常常被当作镜子上的装饰纹样。这面镜子最珍贵的地方,一是其精湛的鎏金工艺,二是在于镜缘间铸的一首诗。该诗共计五十二个字:“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诗的内容包含了阴阳五行思想和对国家、子孙的祝福祈愿。其中“中国大宁”四字,更能在华夏子孙的心中引起深远的共鸣。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1:58 编辑 ]
DSCF5551.JPG
DSCF5552.JPG
DSCF5553.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舵船始祖---陶船模型

东汉(公元25-220年)
全长54、通高15厘米
1955年广东广州先烈路出土
    陶船模型呈长条形,头尾狭小,中间宽敞,底部较平。船锚拴系在船头,船头两边分别插有三根桨架。船两旁为撑篙的走道。船分前、中、后三舱,均有篷盖。前舱适合用作货舱。中舱比前舱稍高,屋呈方形,两侧各开一门以供人出入。后舱为舵楼,特高,便于舵手鸟瞰前方,操掌航向。后舱右侧附有一间小房,推测是船上的“洗手间”。船舱里还设置横木“梁担”。可使船身骨干坚实,吃水深,负重大,行驶平稳。
    这件陶船模型最先进之处在于它既做出了锚的模型,又做出了舵的模型。舵楼中装有舵,舵的形状下宽上窄,下部向后伸斜入水,舵下端与船底齐平,水浅时无须提舵。船的整体结构复杂,船上塑有6个人物,分立各处作操作状。按人物身高比例推算,船实长应为15~20米,高度应为4~5米,载重量达5吨,是一艘设备完善的航行于内河兼浅海岸的客货两用船,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远航能力。
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使用舵的船,“舵”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西方迟至1242年才出现舵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1:59 编辑 ]
DSCF5546.JPG
DSCF5547.JPG
DSCF5548.JPG
DSCF5549.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驱邪守正---三彩天王俑(一对)

唐(公元618-907年)
分别高:61.5,53.5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
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起镇恶驱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不受侵扰。两件天王俑皆作武士装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四肢矫健,怒目圆睁,足下踩踏欲做垂死挣扎的夜叉。工匠大胆采用对比夸张手法,突显天王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夜叉在佛经中指一种恶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在民间夜叉又是阴间独有的鬼怪。
    天王俑源于佛教中的护法神,多置于寺院门前或者佛像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护法神的外表也逐渐改造成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不仅见于寺庙,也被用来驱鬼避邪,保护墓主的安宁。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变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
    这对天王俑三彩鲜艳华丽,红、绿、蓝三色相互交融,自然流淌,是唐三彩中的佼佼者,也是唐代天王俑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02 编辑 ]
DSCF5604.JPG
DSCF5605.JPG
DSCF5606.JPG
DSCF5607.JPG
DSCF5608.JPG
DSCF5609.JPG
DSCF5610.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巧香艳---花鸟纹鎏金银香球

唐(公元618-907年)
球高5.1、直径4.8、链长14.8厘米
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香球出现于唐代,当时又叫香囊。这是一种精巧的熏香用具,外部由上、下两半球组成,以合页相连,并装有勾链以备开启,球上饰镂空花鸟纹。球内两个相连的圆环内装有小盂,用于盛放香料。受重力和活动扣环的作用,无论球体如何转动,小盂始终保持平衡向上。这是古人利用机械原理所作的巧妙设计。香球外还有银链一根,用于悬挂或系带。类似香球在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里还出有两件。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达,从沿海地区舶来的异域香料,成为王公贵族们追求的高雅情趣。唐代诗人元稹写有《香球》一诗,高僧慧琳《一切经音义》中也香球的设计及制作大加赞赏,并说它是“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史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思念旧情,秘密派人改葬杨贵妃,控开后发现其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香球可以把玩,或置于袖中,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暗香盈袖”即指此。香球还可用来熏被,或悬挂闺房,外出又常挂在车上,“香车宝马”一词即源于此。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04 编辑 ]
DSCF5598.JPG
DSCF5600.JPG
DSCF5601.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mabb.cn/

吴王夫差鉴——映照西施倾国色

春秋•吴(公元前770-前473年)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
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龙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龙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鉴为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用途有三:一是盛水照面,用作镜子;二是盛冰,用作冰鉴;三是休浴洗澡。
    春秋后期吴国国力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吴王夫差又曾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73年,反被越国所灭,夫差自尽。
吴王夫差鉴,或许曾映照过宠妃西施倾国倾城之容,也见证了历史兴亡的真谛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06 编辑 ]
DSCF5491.JPG
DSCF5492.JPG
DSCF5493.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鼎中原---王子午鼎

春秋•楚(公元前770--476年)
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
1979年河南浙川下寺出土
王子午鼎共七件,为一组代表墓主身份的列鼎,此为其中最大的一件。鼎内有86字长篇铭文,标明作器者系王子午。王子午又名子庚,为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楚庄王第五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相当于中原列国中的相国)。
    王子午鼎具独特的楚式风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显示了很高的铸造水准。在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细的纹饰、浪漫奇诡的题材,正是楚国文化艺术的突出特征。长篇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08 编辑 ]
DSCF5482.JPG
DSCF5483.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腰缠万贯---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战国•魏(公元前475-前225年)
长18.7、宽4.9厘米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古代衣服没有纽扣,需要在腰间加以绑系。除用丝带外,也可用革带。革带常用兽皮,因为较硬,需用带钩来连接,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常与玉环同时使用。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等材质,一般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纽则起固定作用。
    此件带钩由白银制成,器形较大,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前后两端,长尾鸟居钩左右两侧,盘曲逶迤。钩身正面嵌饰白玉玦3枚,玉玦中心各镶一粒半球形琉璃珠,钩身前端镶白玉琢成的雁首形钩首,从侧面看犹如一只曲颈高歌的鸿雁。带钩的制造工艺也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对比非常和谐,产生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此带钩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围带钩中的精品,极为奢华,反映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09 编辑 ]
DSCF5505.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otmir.cn/

败军遗宝---王子婴次炉

春秋•楚(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11.3、口纵45、口横36.6厘米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有3节提链。器底下部有柱状残足23个。器壁内侧有铭文7字,意为王子婴次之炉。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该炉为楚国令尹子重所作,是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的。
    王子婴次炉1923年出土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包含有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杂器以及玉石器等,因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无疑应为某一代郑公之墓。王子婴次炉是其中惟一带铭文的铜器,对判定大墓墓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据考证,大墓墓主可能为郑成公,也有人认为系郑厘公或郑僖公。
    王子婴次炉曾是河南博物院的最早馆藏之一,1950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10 编辑 ]
DSCF5511.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wtool.net.cn/

巍峨商宫---“妇好”铜方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60、口长69.2、口宽17.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据甲骨文材料记载,妇好曾经频繁地参与祭祀,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多次率领军队出征,最多的达到一万三千人,浩浩荡荡地开向边缰,征伐与商王朝作对的土方、羌人、巴方等方国,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被誉为商代第一女将。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内有殉人16具,殉狗6只,随葬器物1928件。妇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宝藏,向世人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王家气派。
    方彝是商王朝晚期的一种特殊酒器。该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偶方彝,是商代酒器中绝无仅有的罕见器形。
    器身两长边口沿各有七个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的。器盖呈四面斜坡状,斜脊线及坡面中线上均铸出扉棱,极似商代宫殿之“四阿”式屋顶,有正脊与垂脊。器口前后各有七个方形和尖形槽,颇像房子的屋椽出梁头七枚,反映出当时的屋檐多探出梁头硬挑,前沿所出梁头为大半圆形,后檐所出者为尖形,类似后世斗拱的雏形。盖脊有二钮,便于启合彝盖。偶方彝装饰豪华大方,通体以云雷纹做衬地,以浮雕枝法表现了兽面、鸱鹗 、夔龙、大象等动物形象。偶方彝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器底铭“妇好”二字,表明此器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所作。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3:06 编辑 ]
DSCF5427.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雍容显贵---腰佩宽柄器玉人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7、宽3.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人呈黄褐色,和田玉圆雕,双手抚膝跽坐,长脸尖颔,细长眉,臣字形眼平视前方,大鼻小嘴,方形耳。头梳长辫一条,辫从右耳侧往上盘头顶一周,由左耳后侧伸向右耳侧,辫梢与辫根相接。头上戴圆箍形“頍”(冠),用以束发。“頍”前连有卷筒状饰。身穿交领长袍,下缘长至足踝,衣袖窄长至腕,腰束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腰部近左侧佩一卷云状宽柄器。此人像神态倨傲,衣着上乘,应是商代贵族形象。
    这件玉人是商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琢玉工匠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手法相结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其衣饰、发型的雕琢一丝不苟,是了解商代服饰最珍贵的资料。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14 编辑 ]
DSCF5430.JPG
DSCF5431.JPG
DSCF5432.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佩玉之冠---云兽纹青玉璜
  
战国•魏(公元前475~前225年)
长20.5、宽4.8厘米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1号墓出土
这件大玉璜整体为七块和田玉,以铜片贯联成一弧形璜,中间一块玉上雕回首卧兽,下有鼻纽,通体作龙纹及变形云纹,贯联的铜片露出的部分镀金作饕餮头形。玉质细腻,光泽晶莹,其琢工之精美,器形之大都属罕见,因此被誉为“古玉之巨擘”、“玉器之冠冕”。
    璜是佩饰用玉,亦经常作为朝聘、祭祀、丧葬的礼器,《周礼》记载:“以玄璜以礼北方”,玉璜似乎是祭祀北方之神的礼器。但在考古发掘中,玉璜多作为佩饰置于人的胸腹部。战国时期,作为人们的佩饰和随葬品的玉璜已日渐普遍,其形制和纹饰都极为丰富,造型也更为精美。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15 编辑 ]
DSCF5507.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音通天---虎纹石磬

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
   磬为打击乐器。这件石磬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纹,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据测定,该磬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轻轻敲击,即可发出悠扬清越的音响。商代石磬的制作已相当发达,祭天地之川,当用石磬,祭祖宗先帝,敲击石磬,此磬出土时,在其左侧,即该墓椁室西侧有女性骨架24具,都是殉葬的奴隶,而随葬品中还有三个小铜戈(可作舞具用),推测殉葬者中间可能有音乐奴隶。
    在原始乐舞活动中,人们常把自己打扮成狩猎的对象或氏族的图腾,这类乐舞反映了先民的狩猎生活。《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即是先民敲击石磬,举行大型宗教舞蹈的场景。《诗经•商颂》中有描述殷人祭祀乐舞的诗句:“鞉鼓渊渊,嚖嚖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可知磬在当时是一种主要乐器。
磬的形制又分单悬的特磬(如虎纹石磬)与成组使用的编磬。1973年,在安阳殷墟小屯村村北的洹水南岸,又发现一件龙纹大石磬,同虎纹石磬堪称商磬双壁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19 编辑 ]
DSCF5447.JPG
DSCF5448.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刻辞甲骨

1、2全甲刻辞
商(武丁)
长18.5,宽9.9
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3、 五牛卜骨刻辞
商(廪辛—武乙)
长12.1,宽2.5
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卜甲刻辞贞问二事:一是戊寅日卜问沚囗是否来?二是同一天卜问雷风是否有?卜骨刻辞卜问用牛还是用羊来祭祀?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用作占卜的文字。它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因多刻于龟腹甲及牛的肩胛骨上,故名。
    1899年,清末学者王懿荣最早在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后经调查为河南安阳殷墟所出。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甲骨文与历史资料的对照,考订出了商王世系表。从而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为信史以及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
    迄今发现的甲骨残片约十万余片,出现四千六百多个单字,大字有一寸见方,小字则细如米粒。经古文字学家解读,已经辨识了近一半,同时发现骨甲文在字的结构上已由独体走向合体,并出现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铜刀刻写的,也有少数用“毛笔”写的。古代称刻为“契”,称书写为书,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书契”。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15:28 编辑 ]
DSCF5383.JPG
DSCF5384.JPG
DSCF5420.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商王伏鼋---“作册般”铜鼋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10、长21.4、宽16厘米,重1.6千克
传河南出土
   器作鼋形,爬行状,爪下各有一方钮作支撑足。颈侧及盖上插有四矢,皆为矢射入鼋体后露出的箭羽部份。鼋背甲上有铭文4行32字,记载了丙申这一天,商王来到洹水,捕获了此鼋。王先对此鼋射了一箭,接着又连射三箭,四箭皆中。商王命属下寝馗把射获的鼋赏赐给作册般。王说:“(将此事)铭记于铜器上,作为你的宝物。”为记录此事,作册般做了这件器物。作册般的铜器发现多件,有的铜器上记载商纣王征伐人方的战争,因此可以确认作册般为商纣王时期的史官,此器也就是商纣王时期的器物。
    此器是目前仅见以鼋造型的器物,且是根据商王所射的鼋形制作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表现风格,故弥足珍贵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22 编辑 ]
DSCF5452.JPG
DSCF5453.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oodengift.com.cn/

锦衣玉食---青玉簋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12.2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14.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这件玉簋也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玉制容器,它以和田青玉雕琢而成,呈碧绿之色,莹润无暇。玉簋颈、腹及底部圈足分别饰有凸弦纹、勾连曲线纹、云雷纹、变形云纹、目纹,雕工极为精美。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玉簋,两件玉簋形制与同时期的青铜器相同,应是以青铜器为蓝本琢制的。玉簋造型典雅,气度不凡,应当不是一般的食器,而是祭祀时用的礼器,对研究玉礼器的渊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24 编辑 ]
DSCF5434.JPG
DSCF5435.JPG
DSCF5436.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舞玲珑---玉凤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13.6厘米,厚0.7厘米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凤呈黄褐色,凤鸟头戴花冠,作侧身回首之势,长长的尾部正在向一侧舒展地扬起,上面还刻有花纹装饰。整件雕塑的线条优美流畅,飘逸洒脱,洋溢着一股活泼、清新的抒情气氛。在技术手法上,采用了钻、挤、压等难度很大的技法,并经过了反复的琢磨。这件作品表现的虽然是神异的动物,但其体态自然优美,令人觉得亲切可爱。它柔美而清新的风格在商代艺术那凝重、威严、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愈发显得珍贵。
   这件玉凤与湖北石家河文化所出玉凤存在渊源关系,其造型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相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象的极佳实物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25 编辑 ]
DSCF5444.JPG
DSCF5445.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神之鸟”——“妇好”铜鸮尊



商(公元前1600-前1046)
通高45.9厘米、口径16厘米、重16.7千克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尊是古代体型较大的盛酒器,常作为重要礼器使用。仿照鸮鸟的形象制成的青铜礼器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鸮俗称猫头鹰,是一种夜行性猛禽,听觉灵敏,喙爪锋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凭听觉定位便可发动迅猛一击。在我国商代,它被推崇为“战神”,是克敌制胜的象征。
  此器通高45.9、口径16厘米,重16.7千克。整件纪尊姿态稳健,神态端庄,雄浑有力,昂首环税四周,仿佛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斗士。它站立的双腿与下垂的尾部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点,不但可以稳定器身,而且符合美学标准,给人以清爽简洁感。鸮尊的纹饰极为精细,繁褥富丽,有夔纹、蝉纹、云雷纹等,每一种花纹既可以独立表现,且彼此之间又相互缠绕,从而把这件器物装饰得肃穆凝重,体现了商代青铜艺术特有的庄严狞厉之美。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
  在殷墟考古发现中,规格较高的墓葬,往往会有鸮尊出土,应是高级贵族专用的器物。
  妇好是一位持钺征战四方,为商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军事统帅,这件鸮尊昂首而视,自有一种傲视无畏的气势,也许正是她的精神写照吧。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27 编辑 ]
DSCF5380.JPG
DSCF5381.JPG
DSCF5382.JPG
DSCF5417.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光铠甲---青瓷武士佣
隋(公元581-618)
高63.3厘米,59厘米
1953年湖北武汉出土

这两间戴盔甲的武士佣仅露脸部,整个盔商布满鱼鳞甲片。他们身穿明光铠,顶部有盆领,盔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满布鱼鳞片。其中一武士的胸、背部护用襻戴通过两肩系结。佣均两兽拱至腹部按一长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钉圆泡,中间排列着小花朵,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属圆泡钉固定。从文献记载看,明光铠创始于三国,当时非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做、右两片椭圆型的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从突出的文物看,明光铠到北朝末期日趋盛行,隋朝除明光铠还有两当铠,唐朝时期明光铠已取代两当铠而成为最主要的铠甲。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30 编辑 ]
DSCF5584.JPG
DSCF5586.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hpaper.net.cn/

驯马陶佣
唐(公元618---907)
佣高36.8厘米,马高4.厘米

这组驯马佣造型活泼生动,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唐代陶佣雕塑艺术的代表之作。马前蹄抬起,身体后倾,似不驯不肯前行。驯马者张口若吼,右臂用力拉扯缰绳,筋腱鼓起,充满力量感。佣表有彩绘,现已脱落。唐佣多系模制,再作细部修饰,然后入窑烧造。模制方法多数为分块合模。这组训马佣的人和马,都是分别制出后再粘合而成的。

[ 本帖最后由 ★剑痴-飞龙★ 于 2009-1-27 02:31 编辑 ]
DSCF5588.JPG
DSCF5589.JPG
DSCF5590.JPG
DSCF5591.JPG
DSCF559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