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9|回复: 23

[材料数据] 关于刀剑的部分知识归类(超长!看了有收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各部名称
  刀和剑的各部位,基本上分成“本体”和“装具”两部分,本体是指刃身包
括隐藏在握把之内的部分,而装具则是指所有在本体之外的配附件。
  刀的本体包括了:尖、刃、刃面、刀肩、茎。
  刀肩又分为平肩、圆肩两种。
  刀的装具,包括了:柄、鞘、护手。
  剑的本体包括了:锋、刃、刃面、脊、茎。
  剑的装具,包括了:柄、鞘、护手。
  柄上有柄首箍和柄尾箍。
  鞘上有鞘首箍、两个提梁箍、提梁、鞘尾箍。
  护手又称“档”、“格”或“镡”。 示 意 图

一, 机 能
  所谓机能,包括了材料、工艺、造型、运用等部分。\r
  在材料方面,最基本的是辨别种类,然后能够理解材料本身的精粗,从而判
断出制作者的功夫与心血。
  在工艺方面,包括了对制作难度、精致度、艺术性等等的判别,这一方 面能
够大致确定它 的年代与价值。
  在造型方面,首先要判断属于何种型式,这除了也有助于确定年代与价值外
,也是判别是否属于罕见珍品的重要依据,而罕见与否,常常是系列收藏的一个
重要标准。
  在运用方面,主要是判别它原先的用途,以及在这个用途上是否顺手,这部
分,一方面有赖于充足的知识,一方面需要相当的经验。  
二, 意 义
  一件值得欣赏与收藏的物品,除了外貌,其内在的意义也是值得探究的,这
也正是内行与 外行的差别。
对于有心收藏的人而言,收藏品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但是收
藏的标。
譬如:历史性的意义。(例如:重要的年代或特定的历史事件。)
又譬如:代表性的意义。(例如:与收藏者本身有关的主题,或是能够代表某一
主题的有关项目。)  
三, 美 感
  有了前述各项条件,最后才是最主观的部分,然而这个部分,也依旧需要深
刻的认知来增 加修养,也就是一般人说的“品味”。
  这个部分是主观上决定好恶的关键,因此,造型的优美与否,视觉上的整体
感与平衡感是 否恰当,也同时在此受到审视。
  有些人喜爱素雅之美,有些人喜爱繁复之美,虽然各有可观,没有什幺高下
可分,但一个 人美学修养的好坏,此时正是表现的时候。  
四, 鉴 赏
  (1) 刀身鉴赏:
  尽管刀装是集合所有传统工艺于一身的艺术表现,但是对于爱刀者来说,刀
剑本身才是 鉴赏的真正焦点,一般来说,鉴赏刀剑的方法,可以从:刀姿、刀肌
、刃文、艳研技术 四个角度来入手。  
  刀姿 就是刀剑本身的造型,一把好的刀剑,在具 体方面来说,必须符合力
学的法则,即刀脊(厚 度)是否足以承受劈砍或刺杀敌人时的应力,刀刃 的切
角(日文称镐地)是否适宜切削劈杀敌人,而 且刀子的重心是否恰到好处,足以
让人久握不疲。 至于抽象方面来说,就是刀剑是否具备足够的气 质,例如:杀
气腾腾、灵巧好使、凌厉逼人、或是 正气凛然等等,具备独特而强烈气质的刀剑
,才是 有风格的兵器。
  刀肌 即剑身经过折迭锻造之后,因为各股钢材的含碳量不同,或是合金含量
的不同,经 过艳研之后,随着硬软度或合金质地的差异,而显现出来的节理变化
,一般说来,日本刀 因为都是碳素钢,所以刀肌并不很明显,至于材质组成差异
度较大的合金折迭钢,就会显 现明显的刀肌纹理,这些纹理,是爱刀迷品头论足
的焦点之一。
  刃文 的产生有两种主要的情形,第一种是像日本刀那样,因为刃口受到渗碳
作用,而变成硬度很高的高碳钢,在艳研之后,因为硬度比镐地的刀刃斜角大,
颜色比较明亮而出现对比性的刃文。第二种是夹钢,像不少菜刀都是低碳不锈钢
(铁),只在刀刃部份夹上一 片高硬度的合金钢锻造而成,因而出现明显的刃文

  艳研 是彰显整把刀剑最后的工作,它必须藉助于一系列由粗而细的砥石,逐
次慢慢磨到 呈现迹近镜面为止,这是一件耗费人工、也必须具备特殊砥石的精细
工作,在工资昂贵的日本,艳研所花掉的工资甚至可以达一把刀售价的三分之一
以上。不过,大概除了日本刀以外,其它地区的刀剑很少会要求到达艳研的程度
,这是因为日本 人对于艳研后“地铁”色的沉迷,以及日本人素有的“挑剔性格
”所使然。一般的古董刀 剑由于岁月的氧化,多少都已锈痕斑斑,在艳研师难求
之下,多半无法经过真正的艳研而 完整如新。
 (2) 刀装鉴赏:
  刀装是让一把完整刀剑画龙点睛的外观,没有刀装的刀剑不仅难 以握持使用
,更难以收藏保养,因此在鉴赏刀装的时候,可以从 实用观点,来看刀装本身,
是否更巧妙地把这把刀剑的优点表现 出来,是否更易于握持运用?是否更适宜佩
戴收藏?
  除了实用考量以外,刀装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本身也具备独立的古董鉴赏
价值,即使是 手工艺品等级的刀剑,制造其刀装所需要的物料与工资成本,也成
为估算价格的重要数据 之一。  
(3) 设计创意: .
  俗话说: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用于刀剑艺术上也 是一样,外行人
看刀剑恐怕只会赞不绝口,而找不出刀匠创 作时的匠心独运,可是这种极其细微
的小地方,才是品评一 把刀剑高下的微妙之处。像传统一般人所知道的中国剑,
剑 身厚度都是由粗而薄,用力发劲时剑尖甚至会因为弹性而抖 动,可是这多半
是文人单纯练武的“花拳绣腿”,若用于格 斗很容易折断,真正的“杀人剑”则
是刀
尖与刀身等厚,剑 身中央的刀脊厚厚隆起,到两边的刃口则呈屈凹面急剧削薄
变锐,这种剑才有办法承受格斗时的激烈应力,并兼顾刃口 的锋利。  
 (4) 整体评鉴:
   一把优质的刀剑,必须具备坚硬刀锋与柔韧剑身的双重特质,刀姿必须符合
力学原理,并 具备独特的气质。在此之外,一把好刀也需要美丽的刀装才能相得
益彰,爱刀人能够从实 用与艺术两个层面,去评鉴刀身与刀装的良窳,才能够成
为一位真正懂刀的收藏者。  
  人类最早的武器是从石器再进化到青铜器时代,起初青铜器都是以铸造方式
制造,因此 中国人都把造剑称为铸剑,可是进入铁器时代以后,由于大多数钢的
铸造组织脆性都很 大,不适合承受冲击力,必须经过随后的锻造及热处理来改善
其组织性能,而锻造不但 可以使组织细致化,还可除去组织中的杂质,并使材料
内部组织沿着拉伸方向呈纤维状 分布,所以人类开始了锻冶钢铁的技术研究,金
属铸造因为容易掺杂气泡与矿渣而影响 强度,所以人类又发明了冶锻钢铁的技术
,所有的钢铁兵器都是以锻造的方式为之,因 此若以铸剑来称呼钢铁刀剑的制造
方法,已经是错误的了。  
  即使时至今日,钢铁材质的刀剑仍然有一个先天上互为矛盾的问 题难以克服
,那就是硬度与韧性的两难,钢铁中所含的碳素,经 过淬火(急冷)后,来不及
扩散迁移,被强制地限制在铁原子的 晶格之间,造成了原子晶格的畸变,破坏了
平衡状态下碳的分布 ,当碳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一种硬而脆的组织,
材料 学中称之为马氏体组织,随着碳量的增多,脆性增大,影响刀剑 挥砍时的
耐冲击度,若要保持钢材的韧性,却得牺牲它的硬度, 如此一来,刀口将不够锋
利,甚至会在劈到硬物后翻卷,这种硬 度与韧性的两难,是古今中外所有刀匠一
致面对的最大课题。   
二, 折迭钢的诞生
古代由于化工科技原始,尚不懂得提炼合金元素来制造合金钢,当时的钢材几乎
都 是碳素钢,依照钢铁中含碳量的多寡,而有含碳量0.35%以下的低碳钢、从低
碳钢 到含碳量0.59%的中碳钢,以及从中碳钢到含碳量0.8%、甚至多到1.7%的
高碳钢三 种。
   这三种钢经过淬火后,低碳钢由于碳量较少,几乎不可能较硬的组织,中碳
钢依据碳量的多寡,决定淬火后的硬度,碳量高、硬度就高,而高碳钢除了马氏
组织之外,还存在一种又硬又脆的碳化物组织,因此,人类经过长期的经验摸索
后,逐渐懂得利用这些钢材的硬 软性质搭配,发明出钢柔相济的折叠钢,像日本
刀(武士刀)就是碳素折叠钢最好的例子。 日本刀的内部结构,分成蕊铁和皮钢
,蕊铁是由
日本刀采折叠钢锻造,
因此拥有明显的刀肌.
无法淬火硬化的低碳钢构成,皮钢则则是 中、高碳钢(依据不同的刀匠而定),
经过特殊的热处理方法(可译为局部淬火),刀口 硬度可达HRC61度以上,日本
刀这种局部淬火法,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局部淬 火(日本刀的淬火方
法),淬火和不淬火的区域呈现明显的组织分界线( 水波纹 ),当刀口 产生裂口
延伸到交界处时,由于前方是软组织,而史裂口不易继续延伸,因此剑体不易被
折断,另外不受淬火影响的蕊铁,则让刀剑保有足够的柔韧度。
   另一种折叠钢,也就是俗称的大马士革钢,确切 地说,应该称之为花纹焊
接的大马士革钢,因为 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应是一种由铸造产生、经过特殊的低温
锻造而得到的,是一种单一的材料,有称之为Wootz钢,有资料证明它的碳量一般
都在1.3到1.8%之间。所谓花纹焊接的大马士革钢,是将多层
的、不同含量的碳钢或纯镍等材料,经过锻造焊接的方法,将它们层压在一起,
再经过多次折叠、锻造及一些机械的加工方法,使刀身在打磨、上光、腐蚀后,
因材料耐蚀性的不同,而出现丰富的云状、螺纹状、木纹状斑纹(刀肌),这是
目前最常见的古代与现代刀剑之钢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合金钢的应用

  随着人类应用技术的累积,合金钢也逐渐诞生,合金加入碳素钢之后,对于

钢材的抗腐蚀( 氧化)性、刀口的韧性(使用寿命)、硬度,以及钢铁内部分子

结构的细致,都发生显著的加强效果。

  一般合金钢所加入的合金,以镍、铬、锰、钼、钴、钒、钨等为主,对于刀

剑钢材来说,镍含量高时能增强抗蚀力,铬除了抗蚀以外,也增加钢材之硬度,

锰在适量程度时,可增加钢材强度与硬度,并有助于锻造,钒可增加钢材韧性与

硬度,提高刃口之锋利,至于钼、钴与钨三种元素,都可增加钢材硬度、使钢材

细致化,并具有耐热不退火的特性。

  合金钢如果以折叠钢的形态出现,对于同时企求硬度与韧性的刀剑,不啻如

虎添翼,若是以耐冲击的构造用低碳合金钢来担任刀身蕊铁,以各种中碳不锈合

金钢折叠锻造出皮铁,再以高碳特殊合金钢来担任刀口之结构,这种全新的合金

折叠钢,不仅使刀口之锋利耐磨迥异于古代刀剑,而且因为不生锈而具有“永恒

”的典藏寿命,正是古代中外刀匠一致梦寐以求的理想钢材。  

四, 现代高科技刀剑钢材  

  钢铁在冶炼的时候,因为容易掺杂硅、硫、磷等 非金属矿物,使钢材变脆,

甚至与钢铁中的其它 合金产生有害钢材性质的杂质。另外,经过冶炼而出炉的钢

铁,组织内部一定会含有气泡、矿渣,它们影响钢材的细致与强度,即使人类利

用反复热轧、锻造的方式来去除这些杂质,成效还是有所限制。目前最高级的精

密工具钢材,都是以“粉末冶金”的技术来制造,这种方法所提炼出来的钢,因

为原料本身的精纯度高,已经巨幅降低杂质渗入钢材的可能性,同时用真空热熔

法所提炼的粉末冶金钢,所烧结出来的钢材质地细,品质与性能比经过千锤百炼

的锻造钢材还要优越。

一把名贵的刀剑,除了它的历史价值、刀身冶锻成就之外,还有它的外表刀装,

刀装的设计显示了制造者的巧思,也表现了刀鞘与刀装师精湛的传统手艺成就,

这种艺术水平是建立在创意和长期创作的技术能力上,这种耗时的精细手工,是

现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也因为如此,才使得古董刀剑身价逐日扶摇而上。

刀装艺术所囊括的传统工艺技巧

一, 铸 造:
  铸造是人类进入青铜器文化之后,第一件发明的工艺技 术,时至今日,铸造

仍然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比重,在刀装艺术中,举凡刀剑护手、剑首、刀鞘上

面的金 具,无一不需要使用铸造,而最常用到的材料就是青铜。

   铸造的精髓,全在创意与铸造的技术水平,刀装师设计 好刀装之金具造型

后,必须先用蜡雕成原形,然后运用精密的脱蜡方式做出阴模,才能铸出一模一

样的金具,可以说铸造是刀装艺术最基本而重要的一环。  

二, 金 雕:

      如果刀装师要求线条与造型更复杂纤巧的金具时,还必须把铸造 出来的金

具,再经过更进一步的雕刻,这种在金属上雕刻的技术 称为金雕,它并不仅限于

把铸造作品更细致化,像刀身上面所铭 刻的图像与文字,或是要从事金银错的时

候,也都需要使用到金雕的技巧。  


三, 镶 嵌:
  在一件物品上刻出阴槽,再填入别种材料,让作品更富于色彩与花纹变化的

技术,称之为镶嵌。古代最常看到 的镶嵌是金银错,例如在铜器上填入金线花纹

者称为“错金”,填入白银者称为“错银”,装上珠宝则称之 为“珠宝镶嵌”。

另外在木工制作上,镶嵌也经常被应用到,例如在木器上挖入凹槽,再嵌入夜光

贝或珠母贝壳所雕琢的图案,这称之为“螺钿”,都是刀装上常见的镶嵌艺术。  

  

四, 钣金与银焊:

  钣金技术常用于刀剑的鞘,取其比木鞘更坚牢、耀眼,通常这种钣金刀鞘都

以黄铜薄板为材料,在木模上捶捣成形,两片焊和后,再以鎏金或镀银处理其表

面。
  银焊是古代最常用的焊接方式,通常用于铜器、银器或金器,所使用的焊条

是一种低熔点的银 锡合金,加上硼砂等助熔剂与除氧化层剂,再利用炙热的红碳

加温焊接而成。


五, 鎏 金:
  为了增加铜器作品的不变黑、亮度、以及价值感,古代 刀剑的刀装金具常以

“鎏金”的方式,在表面镀上一层 黄金,当时的鎏金是把黄金溶解于水银中,涂

敷于铜器 上,等水银蒸发后就把金层附着在金具上。由于这种古代的化学鎏金技

术会造成工匠的汞中毒与环境污染,,因此现今都是以电镀的方式来处理。   
六, 景 泰 蓝:

  景泰蓝在日文汉字里称为“七宝”,因为以明朝景泰年间的作品最有名,而

且主要颜色为蓝色 ,所以又称景泰蓝,它是珐琅的一种,是把各种颜色的玻璃粉

(釉药)填入凹格状的图案内,经过高温烧熔后冷却而成,所产生的作品具有多

重色彩,只要不遭受重大冲击,可以像玻璃一样维持长久的色泽与寿命,是至今

历久不衰的古典手工艺之一。

   景泰蓝多半彩绘于铜器表面,它的制造技术分成内填式与掐丝式两种,前者

是把铜器表面的图 案,做出许多可以容纳各色玻璃粉的凹穴,填入玻璃粉后烧熔

而成。掐丝法则是以许多细铜(也有金、银)线,焊接在铜器表面构成图案与隔

间,再放入玻璃粉烧熔而成,由于技术层次较高,售价也较为昂贵。  

七, 漆 艺:

  刀剑外鞘最简单的装饰就是涂漆,这种传统的漆来自漆树的树汁,成份是植

物性蛋白质,因此凝固之后,会在木鞘表面形成一层非常牢固的漆层,它不怕酸

碱侵蚀,只要不遭受猛烈的撞击与刮擦,几乎不会脱落,是已知人类所使用的最

耐久的漆料。

  生漆可以加上颜料而出现各种颜色,它的质感油亮而厚重,像黑鞘的日本刀

就是只上黑色生漆,不过在中国的漆艺里,漆艺还发生种种丰富的技巧变化,例

如在单色漆层上面,再彩绘上各种图案的“漆绘”,也有镶嵌上螺钿,或是刀鞘

表层先粘上各种金箔或银箔的图案,再把生漆涂上去,最后以细沙纸研磨,使金

银箔图案浮现在漆层里,这种技术称为“金银平脱”。
  如果把生漆在木鞘上涂上厚厚的好几层,再依造层次雕出立体的浮雕,这种

工艺称为“漆雕”,如果漆色都是红色的,则称为“剔红”,若是每一层漆的色

彩都不一样,所雕出来的高低层花纹就会各有不同,这就称为“剔彩”,中国的

漆雕艺术,以南宋时代最为杰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皮饰加工:
       中国和日本古代刀剑的把手,有不少都是以长满盾鳞的沙鱼皮包 裹而成

,这种沙鱼皮只要保持干燥可以经久不坏,不仅色泽纹理 美观,也非常容易握牢

,有的沙鱼皮还经过上漆染色,日文称为“涂出鲛”,也有的把盾鳞磨掉,只剩

下圆形的痕迹,这称为 “研出鲛”。
  除了沙鱼皮外,也有些要求野战需求的中国式“腰刀”或“长刀”,它们的

把手都是以细牛皮编织,这些不论是沙鱼皮或黄牛皮的加工,都需要有别于一般

金工或木工的皮革匠人才能完成。  
九, 兽类骨材加工:
  野兽的角、獠牙、或是骨胳,也经常被用来当作刀柄或刀鞘上的小道具,例

如象牙、犀牛角, 都是最贵重的用材,在某些阿拉伯的弯刀或短剑上,甚至可以

发现到利用长颈鹿的角所制作的 刀把。
  牛角如果切成薄片的话,会变成接近透明的状态,有些刀鞘表面会以生漆彩

绘出图案,为了怕碰撞损坏漆层,外面再以牛角薄片被覆,这种烦琐的工艺,显

示了刀匠的巧思。  
十, 编 织:
  刀剑的把手或柄头为了美观,或是格斗时免于被对手打 落,经常会系上一段

类似中国结的带子,而刀鞘为了便于佩戴或悬挂,也经常必须使用编织的金属或

非金属带子,这个时候就必须另外一种编织工匠来代劳了。传统的编织都使用蚕

丝,因为蚕丝性质坚韧而安定,可以历经数百年不腐,好的宝剑甚至为了炫耀财

富,还使用夹杂金线编成的蚕丝带,这些纤巧而精致的编,也是刀装艺术鉴赏的

焦点之一。
十一, 木 工:
  刀剑的鞘几乎都是木头刨削而成的,即使是铜或银造的剑鞘,内 部仍然要使

用木鞘当作衬里,原因是木头拥有毛细孔,会随着空气湿度而膨胀或收缩,可以

使传统会生锈的碳素钢刀身,更紧密地保存在刀鞘之内。
  刀鞘的用材因人而异,像日本刀为了取其轻便容易携带,多半使用质轻而软

的楮树,台湾原住民中的赛夏族也基于同样的理由,而以江某当刀鞘。不过也有

许多中国宝剑为了经久耐用,而使用坚硬的紫檀、黄檀,台湾原住民中最擅长炫

耀性雕刻的排湾族,其头目的佩刀,甚至有使用地球上最坚硬而贵重的黑檀木当

刀鞘。
  软木制成的刀鞘,适宜利用漆艺来涂装,以彰显它的美感,硬木制成的刀鞘

,则可以用金银线镶嵌、螺钿来凸显它的历久弥新,欣赏各种刀装的设计与工艺

技巧,的确是令人大开眼界的乐事。

从鉴赏一把刀剑的动作,就可以辨别这个人是否是门外汉,也可以 看出他的礼仪

涵养,因此,任何对刀剑有兴趣的人,都必须知道正确的鉴赏步骤。刀剑收藏在

刀鞘之内,当拿到刀剑的时候,必然要从刀装开始看起,整把刀的重心几乎都在

护手附近,而这也是刀装 各种金具的核心,因此刀剑之护手、刀柄、柄头,还有

刀鞘上的金 具、涂装,都是重要的鉴赏焦点,值得仔细把赏玩味。

  拔刀出鞘,是欣赏刀姿、体验手持感觉的先决条件,拔刀的动作必须左手紧

握刀鞘开处,右手握稳刀把,双手腕呈水平线的相反方向,稍微发劲将刀拔出一

小截,然后再缓缓将刀抽出鞘外,切忌用力过猛、企图一口气就将整把刀抽出,

如此恐怕会伤到身旁的他人,或是让刀或鞘尾撞到周遭的家具。

  当刀剑整只抽出鞘外之后,应该以右手稳稳握住刀把,以免刀具掉落或伤到

他人,然后再 开始欣赏整把刀身的剑姿,欣赏刀身的时候,最大的忌讳一是伸手

抚摸刀身,一是口中滔 滔不绝说话,因为很多古刀都是会生锈的碳素钢,一经手

触摸之处不久就会生锈,徒生主人保养的麻烦;再者,口中饶舌不断,不但容易

分心让刀剑掉落或伤到人,也很容易把口沫飞溅到刀剑之上,同样造成生锈的问

题,上面这两种以手摸刃和口沫横飞的问题,是外行人赏刀时最无法避免的错误



  如果要试看看刀剑挥舞的感觉,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开阔场所,也要评估自己

的能力,这属 于高度危险的动作,并非人人可以尝试。

  在以剑会友的场合,必须将刀剑递交给他人轮流欣赏时,最好是把刀剑重新

收入鞘中,再转交给第二人,若是刀剑已经出鞘的话,在传递时更须万分小心,

切忌将刀口或剑尖直接 对着他人,限于这种场合往往是在狭窄的客厅内,可能的

做法是以右手握稳刀柄的一部份,让刀身往上垂直,再以水平线方向递出刀剑,

让对方可以握住另一截的刀柄,而完成递刀的动作。

相 关 名 词 注 解
(1) 铸
  铸是指使用模具,将金属融液浇入,待冷却后成形,青铜器一般即是采用这

种技术,而我们所用的“铸剑”一词,正是沿袭自青铜器时期,其实对于钢铁兵

器来说,这个词其实是不适用的。
(2) 锻

  锻是指对加热后的钢材加以锤打,或者使它成形,或者使它的质地更加紧密

,而不同的钢材间,也需要锻打来接合。

(3) 折叠钢

  折叠钢的诞生: 古代由于化工科技原始,尚不懂得提炼合金元素来制造 合

金钢,当时的钢材 几乎都是碳素钢,依照钢铁中含碳量的多寡,而有含碳 量

0.35%以下的低碳钢、从低碳钢到含碳量0.59%的中碳 钢,以及从中碳钢到含碳

量0.8%、甚至多到1.7%的高碳 钢三种。

  这三种钢经过淬火后,低碳钢由于碳量较少,几乎不可能较硬的组织,中碳

钢依据碳量的多 寡,决定淬火后的硬度,碳量高、硬度就高,而高碳钢除了马氏

组织之外,还存在一种又硬又 脆的碳化物组织,因此,人类经过长期的经验摸索

后,逐渐懂得利用这些钢材的硬软性质搭 配,发明出钢柔相济的折叠钢,像日本

刀(武士刀)就是碳素折叠钢最好的例子。 日本刀的内部结构,分成蕊铁和皮钢

,蕊铁是由无法淬火硬化的低碳钢构成,皮钢则则是 中、高碳钢(依据不同的刀

匠而定),经过特殊的热处理方法(可译为局部淬火),刀口硬 度可达HRC61度

以上,日本刀这种局部淬火法,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局部淬火 (日本

刀的淬火方法),淬火和不淬火的区域呈现明显的组织分界线( 水波纹 ),当刀

口产生裂 口延伸到交界处时,由于前方是软组织,而史裂口不易继续延伸,因此

剑体不易被折断,另 外不受淬火影响的蕊铁,则让刀剑保有足够的柔韧度。  

  另一种折叠钢,也就是俗称的大马士革钢,确切地说, 应该称之为花纹焊接

的大马士革钢,因为真正的大马士 革钢应是一种由铸造产生、经过特殊的低温锻

造而得到 的,是一种单一的材料,有称之为Wootz钢,有资料证明 它的碳量一般

都在1.3到1.8%之间。所谓花纹焊接的大马 士革钢,是将多层的、不同含量的碳

钢或纯镍等材料, 经过锻造焊接的方法,将它们层压在一起,再经过多次 折叠

、锻造及一些机械的加工方法,使刀身在打磨、上 光、腐蚀后,因材料耐蚀性的

不同,而出现
丰富的云 状、螺纹状、木纹状斑纹(刀肌),这是目前最常见的 古代与现代刀

剑之钢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合金钢 - 合金钢的应用

  随着人类应用技术的累积,合金钢也逐渐诞生,合金加入碳素钢之后,对于

钢材的抗腐蚀 (氧化)性、刀口的韧性(使用寿命)、硬度,以及钢铁内部分子

结构的细致,都发生显著的 加强效果。

  一般合金钢所加入的合金,以镍、铬、锰、钼、钴、钒、钨等为主,对于刀

剑钢材来说,镍 含量高时能增强抗蚀力,铬除了抗蚀以外,也增加钢材之硬度,

锰在适量程度时,可增加钢 材强度与硬度,并有助于锻造,钒可增加钢材韧性与

硬度,提高刃口之锋利,至于钼、钴与 钨三种元素,都可增加钢材硬度、使钢材

细致化,并具有耐热不退火的特性。

  合金钢如果以折叠钢的形态出现,对于同时企求硬度与韧性的刀剑,不啻如

虎添翼,若是以 耐冲击的构造用低碳合金钢来担任刀身蕊铁,以各种中碳不锈合

金钢折叠锻造出皮铁,再以 高碳特殊合金钢来担任刀口之结构,这种全新的合金

折叠钢,不仅使刀口之锋利耐磨迥异于 古代刀剑,而且因为不生锈而具有“永恒

”的典藏寿命,正是古代中外刀匠一致梦寐以求的理想钢材。

  钢铁在冶炼的时候,因为容易掺杂硅、硫、磷等非金属矿物, 使钢材变脆,

甚至与钢铁中的其它合金产生有害钢材性质的杂 质。另外,经过冶炼而出炉的钢

铁,组织内部一定会含有气 泡、矿渣,它们影响钢材的细致与强度,即使人类利

用反复热 轧、锻造的方式来去除这些杂质,成效还是有所限制。 目前最高级的

精密工具钢材,都是以“粉末冶金”的技术来制 造,这种方法所提炼出来的钢,

因为原料本身的精纯度高,已 经巨幅降低杂质渗入钢材的可能性,同时利用真空

热熔法所提 炼的粉末冶金钢,所烧结出来的钢材质地细致,品质与性能比 经过

千锤百炼的锻造钢材还要优越。
(5) 包钢

  是指将较硬的高碳钢包覆在较软的低碳钢内,使高硬度的高碳钢成为刃材,

一方面形成尖锐 的刃锋,一方面可以使较软的低碳钢抵受刃部所受的冲击,使刀

刃更加锋利耐用。
6) 淬火

  是指将高热的钢材快速放入低温的液体中,使它急速冷却,钢材因而收缩,

增加密度与硬 度。

(7) 研磨

  指钢材在完成后,表面以粗细不同的砥石依序磨光抛亮的过程。

(8) 表面处理

  是指研磨完成后,将表面予以化学处理的技术,通常是为了防锈,或是显现

钢材本身的纹理。

(9) 血槽

  血槽主要是用来调整兵器的配重

我们知道,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上,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生

铁;含碳量低于0.05%的铁,叫熟铁;含碳量在0.05%-2%当中的铁,称为钢

。中国古代最早的炼钢工艺流程是:先采用木炭作燃料,在炉中将铁矿石冶炼成

呈海绵状的固体块,待炉子冷后取出,叫块炼铁。块炼铁含碳量低,质地软,杂

质多,是人类早期炼得的熟铁。再用块炼铁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热吸碳,提高含

碳量,然后经过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这种钢,叫块炼铁渗碳

钢。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钢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  

    用块炼铁透碳钢制造的刀,虽然比较锋利,但仍然达不到能够“斩金断玉,

削铁如泥”的程度。因为这种钢的质量还不够好,炼这种钢碳渗进的多少,分布

的是否均匀,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而且生产效率极低。为了提高钢

的质量,中国古代工匠从西汉中期起发明了“百炼钢”的新工艺。  

    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

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百炼钢制成的刀剑质量很高。1974年,

山东省临沂地区苍山汉墓中,出土了一把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制造的钢刀

,全长111.5厘米,刀背有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

孙”。“?”,即是炼的意思。这是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最早的百炼钢类型的产品

。科学检验表明,这把钢刀含碳量比较均匀,刃部经过淬水,所含杂质与现代熟

铁相似。百炼钢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

“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炼字前面这些具体数字的特定含义,研

究者一般认为是指加热的次数,即炼了多少火。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

谈》里叙述磁州百炼钢的过程,就是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曹操曾

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孙权有三口

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由此可

见,在三国时期,百炼钢已经相当普遍了。

  百炼钢的需要越来越大,由于它的原料块炼铁的生产效率很低,冶炼出来以

后必须经过“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百炼钢的发展受到限制。为了突破这种

限制,中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生铁炼钢技术──炒钢。  

    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

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这种炼钢新工艺,可以在东汉末年

的史籍中找到间接的描述。《太平经》卷七十二中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

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剑)耶。”这段话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炒钢二字,却把炒钢工艺包含进去了。因为把铁矿炼成液体,

当然只能是生铁水,而在“乃后万锻”之前一定要炒成钢或熟铁才行(实际上熟

铁就是含碳极低的炒钢),否则生铁是不能锻的,更甭说“万锻”了。这是一个

从铁矿石炼成生铁水,再炒出钢,最后锻造成优质兵器的全过程。炒钢的发明,

是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在欧洲,炒钢始于18世纪的英国,比中国要晚1600

多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国时期,炒钢还是一种新技术,大多数的冶铁匠还没有掌握它。从《诸

葛亮别传》关于蒲元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铸刀,“?金造器,特异常法,的记载中

,我们可以判断:蒲元这次铸刀使用的一定是炒钢技术。另外,要想锻制出能够

“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神刀”,最后一道工序淬火也至关重要。所谓“淬

火”’,就是先把打好的钢刀放在炉火上烧红,然后立刻放入冷水中适当蘸浸,

让它骤然冷却。这样反复几次,钢刀就会变得坚韧而富有弹性了。淬火工序看起

来容易,但操作起来极难掌握得恰到好处,烧热的火候、冷却的程度、水质的优

劣,都有很大关系。淬火淬得不够,则刀锋不硬,容易卷刃;淬火淬过头,刀锋

会变脆,容易折断;淬火淬得合适,非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不可。据《诸葛亮别传

》上讲,蒲元对淬火用的水质很有研究。他认为“蜀江爽烈”,适宜于淬刀,而

“汉水钝弱”,不能用来淬力,涪水也不可用。他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造刀,专门

派士兵到成都去取江水。由于山路崎岖,坎坷难行,所取的江水打翻了一大半,

士兵们就掺入了一些活水。水运到以后,当即就被蒲元识破了,“于是咸其惊服

,称为神妙。”在1700年前,蒲元就发现了水质的优劣会影响淬火的效果,这实

在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欧洲,到近代才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两晋南北朝时,新的灌钢技术兴起了。这种方法是先将生铁炒成熟铁,然后同生

铁一起加热,由于生铁的熔点低,易于熔化,待生铁熔化后,它便“灌”入熟铁

中,使熟铁增碳而得到钢。这样,只要配好生熟铁用量的比例,就能比较准确地

控制钢中含碳水平,再经过反复锻打,就可以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材。这种方法比

较容易掌握,工效提高较大,因此南北朝以后成为主要炼钢方法。

  关于灌钢的技术,南北朝南齐、梁时期的医学家兼炼丹家陶弘景(约452-536年

)就较早地记叙说:“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生指生铁,鍒指熟铁,这就是

灌钢。稍晚一些时候,北齐的道士纂母怀文也是较早的灌钢的实践者之一。据说

他“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制成的刀还要用牲畜

尿和油脂进行淬火。尿中含盐,用以淬火,冷却能力比水高;油脂作淬火剂,高

温冷却快而低温冷却慢,可以减少钢件变形和脆性;适当地配合运用,能够获得

性能优越的淬钢件。灌钢技术在南北朝时已相当流行,这种方法是在炒钢的实践

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关于钢铁的热处理,其实早在南北朝以前,就已应用了由冷却方法的差别来求

得钢铁的不同硬度的淬火技术。在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钢剑、钢戟

,就已用淬火处理。我国早期文献对此也有记载。这说明当时对淬火工艺已有一

定的规律性认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发明的灌钢这一技术,宋、元以来不断发展,成为主要的炼钢方法之一

。宋代的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载有:“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

,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在炼钢炉

中把熟铁条屈曲地盘绕着,把生铁块嵌在盘绕着的熟铁条之间,用泥把炉密封起

来烧炼,待炼成后再加锻打,这样,“灌钢”就炼成了。利用生铁的含碳量高和

熔点低可以在温度较低的时候先熔化,让生铁的铁液灌入四周盘绕的熟铁中,和

留存在熟铁内的氧化渣紧密地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既使熟铁中的渣除去,又使所

含的碳达到适当的分量,而转变成为品质较纯的钢铁。

 到了明代,这种灌钢的冶炼方法基本上一样,但操作略有不同。明末宋应星着

的《天工开物》(1637年)载:“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

半许,以铁片束包尖(夹)紧,生铁安置其上(原注:广南生铁名堕子钢者,妙

甚),又用破草覆盖其上(原注: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

   明代锻制生产工具时,采用了“生铁淋口”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和灌

钢相同的。在《天工开物》上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这种方法是利用熔化的生铁,

作为熟铁的渗炭剂,使这种熟铁的刀口炼成钢铁。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成就,现在

应用于一些小农具的生产上面。

生铁淋口的方法再发展一步,就产生了苏钢的冶炼方法。这种方法相传是苏州炼

钢工人首先发明的。它实际上是在灌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卓越成就。

     在炼钢方面,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把炼铁炉流出的铁水,直接流进炒铁炉里

炒成熟铁的做法,减少了一步再熔化的过程。这样就在钢铁冶炼史上出现了半连

续性系统。这一创造在《天工开物》中,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还有图说

明。
      在鼓风方面,北宋有一种可以移动的炼炉叫做行炉。在北宋《武经总要》

中有“行炉图”,其侧面出现了梯形木风箱,说明至迟在北宋时就已经发明了用

盖板开闭来鼓风的简单木风箱。在燃料上,宋代炼铁已十分普遍使用煤了。明代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则记载说:“……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

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灭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由此可见,至迟在明

代不但懂得炼焦,而且用焦炭进行冶炼了。
   我国古代的钢铁冶炼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

。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的铁是作为军

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民间铁已不少。在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

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

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

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

,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

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战国时还

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块炼铁的方法也就是“固体还原法”。由于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从

固体状态被木炭还原的产物,所以质地疏松,还夹杂有许多来自矿石的氧化物,

例如氧化亚铁和硅酸盐。这种块炼铁在一定温度下若经过反复锻打,便可将夹杂

的氧化物挤出去,机械性能就改善了。从江苏六合县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条,就

是块炼铁的产品。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锻造铁器也是以块炼铁为材料。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从河北

易县武阳台村的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中曾出土79件铁器,经分析鉴定,它们的大部

分都是由块炼钢锻成的,这证明至迟在战国后期块炼渗碳钢的技术已在应用,块

炼铁质柔不坚,块炼钢虽经渗碳处理,变得较坚硬,但在生产上仍嫌不足。人们

在生产实践中又摸索出块炼钢的淬火工艺,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

。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锻钢件,大部份是经过淬火处理的,这又表明在当时,人们

对淬火工艺也较熟悉了。

   生铁的冶铸工艺,在原料、燃料上与块炼法基本一样。它们之间主要的差别在

冶炼温度的不同。块炼法的炉温大约在1000(C左右,离纯铁的熔点(1534(C)相

差很远,而生铁冶炼时,炉温达到了1100-1200(C。在冶炼中,被还原生成的固态

铁会吸收碳,这种吸收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就会加快。

   另一方面吸收碳后,铁的熔点随之降低,当含碳量达到2.0%时,熔点降至

1380(C;当含碳量达到4.3%时,熔点为最低,仅1146(C。在这种条件下,炉温就

可使铁熔化,从而得到了液态的生铁。液态生铁就可以直接浇铸成器,冶铸过程

简化了,就使铁器的生产有了大发展的可能。

   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丸,洛阳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的铁锛、铁铲都是

生铁器物,这证明在块炼法的同时,我国已出现生铁冶铸工艺。生铁与块炼铁同

时发展,是我国古代钢铁冶金技术发展的独特途径。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从块

炼铁发展到生铁,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就拿欧洲一些国家来说,虽很早已

有块炼铁,但出现生铁则在公元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

   生铁的生产效率高,铸造性能又较好,这为广泛使用铁器提供方便。在冶炼生

铁的初期,由于温度还不够高,硅含量也较低,致使生铁中的碳在冷却凝固时不

能成为石墨状态,而成为碳化三铁(Fe3C),与奥氏体状态的铁在1146(C共晶。

因此,炼出的生铁性脆而硬,铸造性能虽好,但强度不够,这种生铁,人们称它

为白口铁,它只能铸造某些农具。从河北兴隆燕国矿冶遗址出土的大批锄、范等

,就是由白口铁铸成的。

  为了克服白口铁的脆性,在战国早期,人们就创造了白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所谓柔化处理就是将白口铸铁长时间加热,使碳化铁分解为铁和石墨,消除了大

块的渗碳体,这对减少脆性、提高韧性可以起良好的作用。处理后的白口铁就变

成了展性铸铁。长沙出土的战国铁铲,辉县出土的战国中期铁带钩,易县燕下都

出土的战国晚期铁镢、锄等,都是属于这种展性铸铁。

据研究,铁的大量出现是在公元前八世纪。在霍萨巴德的王宫贡物中(公元前720

-705年)就发现了160吨铁,其中多是铁棒。公元前800年,欧洲转入早期铁器时

期。炼铁知识传到不列颠,大约是在公元前500年。与此同时,约公元前400年,

已由伊朗自东传到印度,也可能传到中国。欧洲早期铁器时代带触角木剑柄的剑

与中国商周青铜剑之间就有很大的相似性。
  制铁技术分为两部分:即冶炼和热锻。可能首先掌握并用于陨铁。纯铁的熔点

为1540℃。这个温度在公元19世纪前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早期生产的锻铁都是

固态铁。用木炭火在约1200℃的温度下,把铁矿石还原成基本上是纯的固态铁。

还原出来的铁呈团块状,称为"坯铁"。这是一种固态铁、渣和未烧完木炭屑的混

合物。有时要把这种坏铁破碎,靠敲击使小铁块相互分开。这种小铁块可以与其

它部分区别开来。因为它们是可锻的,在敲击下变平。然后把它们放在锻炉加热

,经过热锻,小铁块就能被锻接成大块。
    早期的冶铁技术,大多采用"固体还原法",即冶铁时,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

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点火焙烧,在650-1000℃温度下,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烧,

产生一氧化碳,遂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铁。但是由于炭火温度不够高,

致使被还原出的铁只能沉到炉底而不能保持熔化状态流出。人们只好待把铁炼成

,炼炉冷却后,再设法将铁取出。这种铁块表面因夹杂渣滓而显粗糙,有的还不

如青铜坚韧。后人们发现,炼出的铁反复加热,压延锤打,才能柔韧不脆。人们

还发现再将红热的锻铁猛淬入冷水会变成坚韧的好铁,这种铁比青铜好。
    最原始的炼铁炉是碗式炉。它只不过是在地上或岩石上挖出一个坑,风可以

从鼓风器通过风嘴直接鼓入,碎矿石和木炭混装或分层装在烧红的炭火上,最高

温度至少应达1150℃。这种炼炉没有出渣口,炉渣向下流到底部结成渣饼或渣底

,有时则结成圆球,即渣球或渣粒。坯铁留在渣上面,在冶炼过程结束后,打开

粘土上部结构,取出坏铁,清理炼炉。这种无出渣口的碗式炉即竖炉是欧洲早期

铁器时代的代表。后在罗马时代由带出渣口的改进型碗式炉代替,有卧式和立式

两种。
    在罗马时代,剑是重要的武器。在广泛采用铁器时代的叠锻和表面渗碳技术

的同时,还采用了更复杂的技术,如花纹焊接技术,制作者们借此在制品上加上

他们个人的标记。在来自墓葬的实物中,不管男女的随葬品都有武器,如男人用

剑和矛头,女人则用一种"纺织用的剑",那是一种花纹焊接的铁剑身。
    在中世纪的欧洲,只有修道院或者主教人士才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炼铁工业

中去。炼铁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仰仗于宗教机构的势力。如1408年,不列颠的达勒

姆主教建立了第一座有文件为证的,利用水力于鼓风器的熟铁吹炼炉。它的出渣

口在炼炉之侧。此外,由于采用水力鼓风器,就有可能进行连续作业,从而可用

高炉炼铁,高炉的特点是铁水和炉渣从炉口底部排出的。
    16世纪的高炉在两侧各开一个口,一个是风口,另一个为出铁口。高炉第六

天(一个冶炼期)大约只能出4-5吨铸铁。一座高炉贮存在不了这么多的铸铁。由

于受到容积的限制,遂发展成早期的双炉。1549年,双炉能生产出重2200公斤的

铁炉铸件。
    在欧洲高炉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炉型相互竞争,一种是矮炉腹型高炉

,和一种是高陡面炉腹型高炉。
    175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在燃烧上用焦炭代替木炭,这种转变使炼

铁业突破了束缚,不再为木炭的短缺而陷入困境。因为不仅民用燃烧需要大量木

料,而且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也在大量砍伐森林。因此,对于人口密度高的国家,

要靠木炭来增加铁的产量是不易的。
    到18世纪末,煤和蒸汽机已使英国的炼铁业彻底改革,铁的年产量从公元

1720年的2.05 ×10000  吨/年(大多是木炭铁)增加到1806年2.5×100000 吨

/年(几乎全是焦炭铁)。估计,每生产一吨焦炭需煤3.3吨左右。但是,高炉烧

焦炭势必增加碳含量,以致早期的焦炭生铁含碳在1.0%以上,全部成为灰口铁即

石墨铁。
    高炉的尺寸在18世纪内一直在增大。从公元1650年约7米,到1794年俄国的涅

夫扬斯克高炉已增高到13.5米。因为焦炭的强度大,足以承担加入的炉料的重量

。大多数的炼炉采用炉缸、炉腹和炉身三部分按比例构成。19世纪末,平滑的

炉衬公认为标准的炉衬,这基本上已经是现在的炉型。炉底直径约10米,炉高约

30米。全部高炉都设有两只以上的风嘴。另一个巨大的进步就是采用热风。20世

纪后,现代钢铁业就蓬勃发展起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3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性很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3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rzdsb.cn/

技术性很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3_51:}有用就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3_51:}有用就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14:11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9-15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LZ 转载的文章需要指出的{:3_55:}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3-16 21:5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9-16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hf.net.cn/

    专业文章,不多见。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3-16 21:5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9-1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文章,不多见。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2-1 18:42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9-16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ngst.cn/

    好贴收藏了{:3_4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呀  但是涨经验了  收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四处摘抄加自我发挥而不考证,转载者同样。此类文章网络多见并遗祸太多刀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1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四处摘抄加自我发挥而不考证,转载者同样。此类文章网络多见并遗祸太多刀友。
    宝藏院主 发表于 2009-9-16 13:48

    你见我发过几篇帖子?
    我是觉得好转过来的!你看了吗?
    自己觉得很牛逼吧!你家长教过你怎么说话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