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咱、宅男

网上看到的一组图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 1129726931f35bbe92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1129728456ca949ac7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1162153253be3ca36b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163442836f6b97b7fl[1].jpg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112973045801132eb3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削长24厘米,此削长刃直背,刀锋上翘,锋刃锐利,脊背较厚,长柄有环,柄上有图案纹。因削各书介绍简单,我们只能根据同时代刀的形制来分析。商代时期的刀,多为长刀直背,凸刃,刀尖向后钩或翘。据此分析,此削大约为晚商时期制造
    史书记载,造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其实据考古发现,西汉早期就有植物纤维纸。但当时使用纸是很奢侈和少见的,因此当时的简册大多用竹木简来书写。
    考古界就多次发现竹简和木简。山东银雀山就在木简上发现了《孙子兵法》。
    据考证,竹简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竹简首先用火炙,去掉水分,再用削把青皮刮去,露出木质部,这样才利于墨渗进去。
    其实杀青过程只是写稿的开始,后人误解为定稿,大约也是以讹传讹。而在书写过程中遇到错误,即可用削刮掉重写,这应是“削正”的来历吧。

    名称为“削”,是古代刮削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具。削柄端常有圆环或兽形饰,可以绳穿系佩戴。关于削,《周记·冬官考工记》中有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其实削作为日常切削的工具,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书写简册的一种辅助工具——刀。
    1130882381944536ec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铍的形状似剑,但比剑要长要大得多,实际上是剑如矛装柄,铍见于战国时期,以前多误称为剑,其状如扁茎剑而茎特阔,故《方言》中注曰,“今江东呼大矛为铍”。铍在作战时主要用于直刺和砍杀。
    秦以前铍首多用青铜铸造。汉代多有铁制。关于铍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贼六人以铍杀诸卢门”。
    战国至汉初,战场上较普遍使用铍。西汉军队有“长铍都尉”职,可见铍在作战中的地位。西汉中期以后,铍的使用减少,并逐渐从战场上消失。
    铩也属于矛类兵器,由铍演化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有两端上翘成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五代·徐锴《说文系传》记载;铩,铍有镡也。
    流行于汉代,东汉以后绝迹。因为前面的铩头为青铜制造,故应是战国或西汉早期之物。图3中因为铩头为铁制,虽已锈蚀,但表现出较长,故应为汉代制造。
    因为此镡有较厚的镏金,故可能为古代仪仗兵器。
    1130887334f5d94ff1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长25cm,宽9.02cm,重593克。
    商代时的青铜兵器已是军队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不但数量种类繁多,而且铸造的异常精致,堪称绝妙的艺术品。戈,是青铜兵器中用途最为广泛的勾兵,是步骑作战时钩杀,啄杀战马和敌人首级的致命武器,其造型极具吞噬力。戈盛于商至战国,秦以后渐渐消失。这件商代銎内式错金目纹青铜戈,通长25厘米,宽9.02厘米,重593克。其戈体宽厚,援部舌条状,呈等腰三角形,中间起脊,无胡无穿。銎内,銎部椭圆形瓦纹,内尾部等宽平齐,平齐处正反两面各有一铭文和花纹,铭文左右各饰一羽状纹。在戈的援末与銎内相接处,正反面又各有两个错金环形目状纹饰,因此称之为错金目纹戈。被镶嵌金银的青铜器物,秀丽壮观,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青铜工艺品。这件错金目纹的青铜戈当然也就更加罕见,珍贵无比了。
    1130889980dd6e9472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戈呈长援尖锋,有中脊,阑较高,中胡一穿,内角上钝下锐。戈身满布漆黑古锈,闪闪发光。内部有铭文“夨中”二字,通长24.8厘米。
    另外还有一件内部带“夨”字铭的戈也是出土于这个地区,形状与这件戈相似,呈长援尖锋,有中脊,阑较高,中胡一穿,只是援部和胡部较前者为宽,内上下角方锐,出土时戈援尖人为弯曲。

    戈头是弯曲的,这种现象在考古中比较常见。是因为戈是三代时最为常见的一种杀敌兵器,作为死者的随葬器,在随葬前都要人为的将其援头折弯,以示休战或和善友好之意
    1130888491d1f354ef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夨仲戈 “夨”读“ze”,是西周方国名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了一个叫“荆蛮”的地方,自创基业,建立虞国。
    从这件夨仲戈和后来出土的夨伯鬲可以看出,太伯、仲雍奔荆蛮的地点,当在陕西宝鸡地区的吴山一带。并且在这一带的夨地内建立了虞国,以居地称为“夨氏”。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
    因此,周武王寻找到太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和虞仲,要封他们为诸侯。但因这时的周章(夨伯)已做了吴君,武王就因地追封周章为吴国君,同时封周章之弟夨仲于北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其后人以虞为姓,夨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这件戈应当是虞仲还未分封到北虞前在陇县活动时的遗留物。
    上古君 于1年前说 | 回复

    与这件戈共出的还有一件当卢圆泡,其背面亦有一“夨”字,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西周早期文武之际的夨国墓地。
    这件戈铭“夨仲”当是北虞的始封君虞仲,即周章(夨伯)之弟。夨仲在武王伐商以前活动在陇县一带,受封后才到了山西平陆一带,春秋时,北虞被晋所灭。夨伯当是西虞之君,这支虞在西周康王时,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为宜侯,后世称为吴国。夨仲和夨伯都是周太王家族重要成员。

    咱宅男 添加评论



    与这件戈共出的还有一件当卢圆泡,其背面亦有一“夨”字,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西周早期文武之际的夨国墓地。
    这件戈铭“夨仲”当是北虞的始封君虞仲,即周章(夨伯)之弟。夨仲在武王伐商以前活动在陇县一带,受封后才到了山西平陆一带,春秋时,北虞被晋所灭。夨伯当是西虞之君,这支虞在西周康王时,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为宜侯,后世称为吴国。夨仲和夨伯都是周太王家族重要成员。

    但“夨”的问题很复杂。夨器不光是在宝鸡的千河流域屡屡出土,河南洛阳、江苏、山西等地也都有出土。奇怪的是,这三处都与吴国的历史有关。有学者认为,“夨”的古音读为“吴”,虞与吴又相通,因此夨国就是虞国。
    但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因此有学者认为,对千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上冠以“夨”字铭文的要区别对待。从已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来看,从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夨国之君一直称“夨王”,而不称“夨伯”。由此可知,“夨王”之“夨”是国名无疑,同时也说明夨国是非姬姓的方国。

    然而夨王簋等铜器上的“夨”与西周早期夨伯鬲、夨仲戈上的“夨”有别,前者是“夨国”之器,后者是“虞国”之器,二者不仅国名不同,而且姓氏也不同。因此,另一件带有“夨”字铭的戈到底是夨国的还是虞国的?就很难定论了。
    11308884851bf30b55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铭文

    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多刻或铸在器物的外面,但也不乏铸于器物内壁者,甚至还有的刻或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子、足、颈之上。刻或铸在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记载战争、盟约、条例、典礼、赏赐、任命等正文氵台事件,早期的金文则多刻有卜名、谥号、氏族名、器物名。
    这些文字有刻有铸,但铸多于刻。从工艺技术角度讲,铸要比刻复杂,难度也大得多。就其制作工艺论之,铸需先制范,而范不仅需要刻,而且刻的是反体字。铸造出来的文字的质量,取决于刻范的好坏


    只有范刻得好,范上文字笔画的深浅适度、体式规范,铸出来的文字才能达到预想效果。显然,雕刻深度适宜的反体字,要比雕刻正体字对技术要求严格得多。可以说金文的出现,是手工雕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金文是手工雕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130885488d7ab6ca3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噬鹿器座 長55.5釐米 高22,平山縣三汲公社中山王墓出土

    113080320881deed2e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镞锋角大,刃微弧,翼镂空,脊程菱形,铤不超翼,翼角薄锐,此种样式的铜镞非常少见,为吴城文化土著型器物。

    1130797814fb367599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戈援体中脊部饰多道血槽式箭翼纹,内,阑部残留有绑扎痕迹。戈的下阑特长,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固定戈头而做的特定设计吧。
    1130797778afff346c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射兵器。弩是我国兵器史上最古老的瞄准机动装置,以弓为基础,加木质箭槽托和击发铜弩机发展而来。最早用于狩猎,战国时强弩成了战车的心腹大患。与弓相比,射击时更具稳定性,通常用于防御和伏击。

      《吴越春秋》记载楚箭师琴氏发明了弩机。铜质弩机配备了最原始的瞄准系统望山。通过望山控制镞端高低,以准确命中目标。弩箭箭头呈流线形,跟今天步枪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有的箭头还带倒钩。湖北江陵出土的弩机,左右分列有两个发射孔,出土时每槽装有9支铜箭镞,可连续发射两支,射程约20米,提高了射击速度,可称得上古代的“连发步枪”。

     最古老的“步枪”——双孔连发弩机(下半部)
     弩机的使用者是弩机兵。作为远射兵种,一般都被安排在军阵后列或中央。步兵弩兵、骑兵弩兵轮流放弩箭。在秦兵马俑坑里,弩兵俑有立姿和跪姿两种,表明开弓装机的弩兵和发射的弩兵是轮番循环动作。


    1130165616b11b969b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怀王的儿子启,因受封于鄂(今湖北省鄂州市)故称鄂君。鄂君启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经商免税凭证,共出土5件,青铜铸造,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阴刻错金铭文,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画交叉处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在金文中别具一格。郭沫若先生曾特别以鄂君启节为例,说明错金铭文在战国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鄂君启节铭文为代表的错金书法和以屈原《楚辞》为代表的辞赋文学、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113016550747570cfd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时,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胄和铁甲。《战国策·韩策》载有“坚甲铁幕”,《史记·苏秦传》索隐即说是“以铁为臂胫之衣”。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燕国铁胄,共用八十九片铁甲编缀而成。

    甲披在身上,形如衣服。胄戴在头上,形如帽子。最早的甲胄是皮制的,用一片片长方形甲片编缀而成。《周礼·考工记》说有“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属即排,五、六、七属即甲由五、六、七排甲片组成。周代还出现了铜甲,如山东胶县西庵西周车马坑即出土过一件铜胸甲。


    防护装备。由身甲、甲袖、甲裙和头胄组成。古人称制甲的人为“函人”,《考工记·函人》记载了制甲方法:先将皮革加工成小甲片,经模压后涂漆,再用丝绳连成形制各异、用途不一的甲。身甲和甲裙均在一侧开口,便于穿着,再用丝带结扣系合。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头胄为固定式编连,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以保护两颊。

       楚甲常用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多在贵族墓葬中随葬,与当时兵制上的重装车兵为“士”级及以上爵秩相印证。重装车兵是楚国的主要兵种,不同级别的盔甲在选取皮革、制作方法上有所不同,级别越高,选料越精,制作方法越讲究。皮甲与盾配合使用,能有效地防御青铜兵器的攻击。后以“楚甲”借指精兵、劲旅,唐诗有云:“铁骑耀楚甲,玉匣横吴钩”。
    1130169317d286d3c8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04年建立了埃及最后的法老王朝,他的侧像出现在一枚金币上,金币是从古商业中心伊拉克里奥(Herakleion)的水下废墟中发掘出来的。
    11295936158a4150b1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11307913415438f403l[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5 20:19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30909992a0457a0dl[1].jpg 西周晚期-散氏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